陳信良歷年學術期刊論文下載處

網址:https://www.mebag.com/20/pdf
Blog:https://ebag2007.blogspot.com/
YT:https://www.youtube.com/user/ebag0910

這裡不定時更新期刊論文,提供pdf檔案下載。請尊重個人著作權,引用請註名出處來源。

編號 篇名 pdf
2002-01 〈篆刻藝術數位化教學應用研究〉(國科會補助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02-02 〈徐三庚自用印的篆刻考察〉,刊《造形藝術學刊》,395-412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2002年12月。 下載
2003-01 〈鄧石如篆刻傳承探析〉,刊《造形藝術學刊》,251-274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2003年6月。 下載
2004-01 〈先秦璽印分域資料庫網站建構研究〉,刊《藝術論文集刊》第二期,47-63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出版編輯委員會,2004年7月。 下載
2004-02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近代篆刻「印外求印」創作發展之研究》(計畫編號:NSC 92-2411-H-144-002 執行期間:2003年8月1日至2004年7月31日)(國科會專題研究案計畫參與人之一)
2004-03 〈楚〈王子午鼎〉文字造形研究〉,刊《造形藝術學刊》,103-128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2004年12月。 下載
2004-04 〈東周戈劍兵器銘文造形研究〉,刊《藝術論文集刊》第三期,25-47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出版編輯委員會,2004年12月。 下載
2005-01 《印外求印-近現代篆刻創作發展考察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中國書畫組碩士論文,2005年6月。 下載
2005-02 〈趙之謙兩方邊款的圖像賞析研究〉,刊《蘇峰男教授服務公職四十年退休紀念-書畫藝術論文集》,371-380頁,臺北:臺灣藝大書畫藝術同窗學友會編印,2005年7月。 下載
2005-03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東周鳥蟲書文字造形藝術研究–銘文原貌數位化再生的研究應用》(計畫編號:NSC 92-2411-H-144-002 執行期間:2005年8月1日至2006年7月31日)(國科會專題研究案計畫參與人之一)
2005-04 〈鄧散木〈我願永遠作一個螺絲釘〉〉刊《安盧藝文》季刊第一期,8-9頁,臺北:安盧藝術有限公司,2005年12月。 下載
2005-05 林進忠‧陳信良〈篆刻藝術「印外求印」創作賞析-以商周文字入印〉,刊《造形藝術學刊》,1-30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2005年12月。 下載
2006-01 〈趙古泥〈劍閒〉朱文印的文字造形賞析〉,刊《藝術欣賞月刊》第二卷第一期,54-59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6年1月。 下載
2006-02 〈吳昌碩〈石墨〉的文字造形賞析〉刊《安盧藝文》季刊第二期,12頁,臺北:安盧藝術有限公司,2006年3月。 下載
2006-03 〈趙之謙白文印〈朱志復字子澤之印信〉的文字造形賞析〉刊《安盧藝文》季刊第三期,6頁,臺北:安盧藝術有限公司,2006年6月。 下載
2006-04 〈黃牧甫二方仿漢金文篆刻的實例賞析〉,刊《藝術欣賞月刊》第二卷第七期,98-101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6年7月。 下載
2006-05 〈徐三庚篆刻創作實例賞析〉,刊《藝術欣賞月刊》第二卷第八期, 109-114 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6 年 8 月。 下載
2006-06 〈董作賓篆刻創作實例賞析〉,刊《藝術欣賞月刊》第二卷第九期,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6 年 9 月。 下載
2006-07 〈來楚生 朱文印〈楚生之璽〉的文字造形賞析〉刊《安盧藝文》季刊第四期, 10 頁,臺北:安盧藝術有限公司, 2006 年 9 月。 下載
2006-08 〈西魏「獨孤信」十八面體印文的書法研究-暨數位化3D製作〉,刊《書畫藝術學刊》第一期,379-408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2006年11月。 下載
2006-09 〈東周鳥蟲篆數位處理銘文的賞析研究〉,刊《造形藝術學刊》,111-144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2006年12月。 下載
2007-01 〈新〈印學書庫〉的建構與應用研究〉,刊《書畫藝術學刊》第三期,285-306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2007年12月。 下載
2009-01 〈新〈印學書庫〉的啟用與書籍管理網站的比較〉,刊《書畫藝術學刊》第七期,321-340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2009年12月。 下載
2011-01 『印学研究のためのデータベースの構築とその応用方法』、『書道学論集』、60-68ページ、平成二十三年三月三十一日発行。 (〈印學資料庫的建構與應用方法〉,刊《書道學論集》,60-68頁,2011年3月31日出版。) 下載
2012-01 〈秦漢墨跡文字演變的考察研究〉,刊《書畫藝術學刊》第十二期,205-278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2012年6月。 下載
2012-02 〈文獻的索引數位化製作與應用研究-以「引得市」為例〉,刊《書畫藝術學刊》第十三期,185-212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2012年12月。 下載
2016-01 〈秦漢墨跡文字的演進考察—以「步」、「徙」等字為例〉,刊《藝術研究學報》第九卷第一期,15-38頁,國立臺南大學藝術研究學報編審委員,2016年4月。 下載
2016-02 〈以墨跡文字為主的古文字演進研究方式〉,刊《中國美術研究》,第18輯,83-90頁,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下載
2016-03 〈《引得市》的介紹說明和研究應用〉,刊《首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468-477頁,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出土文獻語言研究中心,2016年12月。
2018-01 〈《引得市》的介紹與研究應用〉,刊《東洋学へのコンピュータ利用第29回研究セミナー》,277-289頁,(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属東アジア人文情報学研究センター、2018年3月)
2018-02 〈《引得市》的介紹與研究應用〉,刊《第二十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3-100頁,(台中: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2018年5月) 下載
2020-01 《秦漢簡牘文字の字形変遷の考察》,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20年3月。
2020-02 〈《引得市》的介紹說明和研究應用〉,刊《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三輯,228-247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 下載
2020-03 彭偉明.陳信良:〈新刊里耶秦簡匯釋今譯一則〉刊:《漢字研究》(總二十八輯),155-170頁,釜山:慶星大學校,韓國漢字研究所,2020年12月。 下載
2021-01 〈秦簡“句”、“茍”、“殳”、“弓”、“乃”旁的構形考察與書法研究〉,刊《書畫藝術學刊》第三十期,113-142頁,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2021年6月。 下載
2022-01 〈《說文解字》規整化的分析研究〉,刊《第33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47-680頁,台中市:中國文字學會,新北市: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22年5月。 下載

陳信良簡介

陳信良。書法、篆刻藝術等古文字造形創作研究逾二十年,長期關注考古文物、金石碑版、墨跡文字、數位化典藏與資訊處理等學門領域。近年專注秦漢墨跡文字的演進發展,史料文獻與文字造形分析研究與應用。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書道學博士。曾獲國科會補助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行政院陸委會「獎助研究生赴大陸地區研究獎助」、國立歷史博物館「傅狷夫水墨畫獎助學金」水墨畫理論組獎學金,擔任國科會專題研究案計畫研究助理等。教授書法產業、篆刻藝術、楚簡、秦簡文字等書法創作課程。

二〇一二年創辦「引得市」,開放各種研究文獻、字辭典等索引,累計近五百種。持續與海內外古文字、造形藝術、資訊科技等各領域專業人才協同合作。負責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家姓字形演變與姓氏源流」,從甲骨、金文至楷書等十二種字體之選擇與編纂,字義源流撰寫。前後共完成五百二十一個姓氏,計畫執行結束於二〇一三年七月。(於故宮書畫多媒體室大電視牆中展示文字演變過程)

具備最新各種軟體操作技術與應用能力,與古文字、書法、篆刻等文字造形美感經驗配合,著重內容精緻與還原度,無論是簡帛文字、金石碑刻拓片圖版的數位化,皆有豐富實際處理經驗,尤其「古文字缺字」的處理與應用,配合教學科目積極培養後進。迄今為止已發表十餘篇古文字、書法篆刻藝術相關論文。在造形藝術與文獻史料蒐集完備的研究基礎下,活用各項最新的資訊技術,達到古人所謂「洞察」之深度研究。

Resume of Chen Hsin-liang

Dr. Chen Hsin-liang has been studying calligraphy, engraving art, the forms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for more than 20 years. Chen has been paying attention to such fields as archeological relics, Chinese characters inscribed on stone slabs or metal objects, characters written in ink, digital archive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recent years, he has been focusing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analysis of the graphic forms of characters.

Chen obtained the master of fine arts degree from the College of Fine Art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NTUA) and the calligraphy doctor degree from Japan’s Daito Bunka University (Title of the thesis: The Evolution and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scribed on Bamboo slip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Chen has been granted scholarships and grants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NSC) for research projects. Such scholarships included the scholarship offered by the 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for assisting students for research in China, the Fu Juan-fu Scholarship for Ink Painting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Chen has served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of research projects sponsored by the NSC. Chen has been teaching calligraphy, the inscribing art, and the writing of Chu and Qin bamboo slips.

In 2012, Chen set up a research INDEX website (www.mebag.com/index) containing research documents, Chinese characters and lexicons, totaling about 500 categories. The website provides a research cooperation platform for world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s of ancient characters, graphic ar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roject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Family Names and Origins of Family Names”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he project collects 12 different Chinese characters’ writing styles including oracle bone scripts, scripts on bronzeware, and regular scripts.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such characters were also included as a part of the project, which covers 521 family names and was completed in July of 2013.

Chen masters in a wide variety of application software packag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Armed with such capability, Chen is versed in digitiz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various styles including characters written on silk fabrics, bamboo slips, inscribed on bronzeware and stone slabs. In addition to such rich hands-on experience, Chen is an expert in the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of lost or obsolete Chinese characters. Chen is enthusiastic in imparting his expertise to students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courses.

So far Chen has published dozens of theses on ancient characters, calligraphy and inscription ar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databases of graphic art and references, Chen reaches the depth of “insightful research”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test information technology.